影响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谁在成为全民阅读的新基建 [复制链接]

1#

周天财经

周天财经原创出品

年2月22日,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受一家美国唱片公司邀请,在纽约斯坦威音乐厅录下了他自己朗诵的五首诗歌和一则故事,其中就包括了那首著名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尽管在唱片业在19世纪末就已经存在,但将文学作品以「spokenword」的方式制作出版却极为少见。

录音中的狄兰·托马斯

这张特别的「唱片」后来被认为是美国有声书产业(audiobookindustry)的起点,后者在最近几年成为美国出版市场的「黑马」——德勤预计美国有声书市场规模将在年达到15亿美元,并延续20~25%的增长速度,增速远超其他版块。

同样的故事也在中国上演,而且势头更加猛烈。

是的,「听书」。

根据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已经有近30%的读者有听书习惯,近5年来,中国有声书市场均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有声阅读已经成为移动阅读行业的全新增长点。

音频平台正在抢占这一赛道。以国内头部音频平台喜马拉雅为例,喜马拉雅在年发起了国内首个听书节,而在今年的「听书节」上,喜马拉雅密集上线了包括莫言、东野圭吾、村上春树等大批知名作家的作品有声书,目前已拥有数万本有声书资源。

此外,蜻蜓、荔枝等赛道玩家也在布局,腾讯音娱TME也在近日宣布将长音频市场提升至战略高度。

「听书」市场迅速起势,一方面体现出内容消费走向多元,用户的听觉感官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也暗含着全民阅读呼唤「新基建」的崛起。

01听书缘何抬头起势

按照美国有声书出版商协会(APA)界定,有声书是指包含不低于51%的文字内容,能够复制和包装成磁带、光盘或者数字文件等形式进行销售的录音产品,也因为载体上的区别,可以再细分成实体有声书和数字有声书两大类别。

而有声书之所以在最近的5~10年迅猛发展,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全民普及,数字有声书的传播成本大大降低了。人们不需要专门跑去购买光盘、磁带,亦或是在电脑上下载音频传到MP3,只需要在手机上打开App就能随时听书。

实际上不止是有声书,包括播客、语音直播等在内的整个在线音频行业,都处在快速增长的上升期。音频产品的可得性也随着智能音箱、智能家居乃至智能汽车OS的普及而不断提升。

从用户角度来看,音频内容的伴随性创造了一个平行的商业空间,正如贝索斯在年致股东信上介绍旗下Audible有声书业务时所说的那样:「声音能让你在眼睛忙碌的时候阅读(Audiblemakesitpossibleforyoutoreadwhenyoureyesarebusy)。」

用户在地铁上、开车时、做家务、亦或是准备睡觉时,用手机并不方便,但声音却可以和谐共存——喜马拉雅活跃用户日均收听时长高达分钟,相当说明问题。

「耳朵经济」的蓝海正在成型,有声书是其中的重要组分。

实际上真要说起来,听书并不是国外的专利,也不是现代化和技术条件充分情形下的专利,早在中国古代,知识和见闻乃至小道消息的传递,就主要依靠茶馆里的说书人,这可能是有声书和内容产业的最为粗糙的原始形态,在古代这种方式就以高效率传递信息著称。

只不过,古代「听书」没有储存和传播介质,只能靠收取茶水钱变现,换句话说,说书人这个商业模式,在缺乏技术杠杆的情况,耳朵经济仅仅依赖于第三空间,无法形成边际成本递减,注定无法形成产业,而始终只是一个社会的边缘人群。

但无论怎样,在当时的技术条件约束下,还是变相实现了全民阅读,三国演义和封神榜,早已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传说。善恶观、价值观,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中,得到传递。这也说明,在中国土壤下,有声读物并不缺乏群众基础,如果再加上技术化和平台化,基础设施的改善,让有声书已经走到了复兴的前夜。

02出版业进入3.0时代

如果说纸质印刷是出版业的1.0时代,电子书是出版业的2.0时代,那么有声书用户规模的不断增长,以及头部音频平台的生态构建,则正在推动出版业迈入「纸声电联动」的3.0时代。

听书节期间,喜马拉雅宣布与26家出版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协同开发音频产品,其中有中信出版社、译林出版社、新星出版社等老牌出版社,也有磨铁图书、果麦文化等知名民营出版社,以及香港联合出版集团、中原传媒集团等大型出版集团。

以磨铁图书与喜马拉雅推出的「千本精品图书有声化」项目为例,其中就包括了《明朝那些事儿》、《自控力》、《法医秦明》以及东野圭吾系列等。双方还将就一些重点IP深入合作,比如对《自控力》等百万级畅销IP开发专门课程。

有声书的「供给侧改革」已经拉开帷幕。

喜马拉雅副总裁殷启明表示,「三年前,我们还在告诉出版社有声书是什么。现在,我们要更专注于帮助出版社找到未来新的增长点。」

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是,有声书不但不会冲击纸质书,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纸质书的销量。

据人民网,接力出版社副总编辑马婕认为,有声书和纸质书起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年4月,比如《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这本书的纸质书、有声书、电子书在各渠道同步上市,最终纸质书首印30万册迅速售罄,后来加印4次,有声书播放量也超过万次,纸声电三种不同形态的内容产品联动,放大了内容IP价值。

同样的情况也在美国得到印证,德勤数据报告显示,在年的前六个月,全美有声书销售额同比提升了34%,而同期纸质书市场规模也增长了同比增长了2.5%(美国纸质书市场已经相当成熟)。

究其原因,由于接收感官的不同,有声书和纸质书对应着不同的使用场景,并非是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而且由于感受不同,有声演绎扩充了用户对原作的感受与体验,读过原著的人可能会愿意再听一遍加深理解,先听有声书的用户也可能会想要细嚼慢咽地再读一遍文字图书。

3.0时代的联动远远不止体现在销量的正向循环,有声书作为线上新变量的加入重构了生产链条,而同时连接消费供给两端的音频平台,价值也得到进一步凸显。

黑石创始人苏世民的中国行,是近期的一个热点,卖书也是他此行中的一个环节,但是,根据周天财经的观察,其实这位和中国政商界有着深厚影响力的大佬,还有更高效率地传递他的主张的方式,那就是在书籍上架前先通过音频播出有声书中的章节节选,来设置好议程,从而有了「先声夺人」的效应之后,有助于为他短短几天的中国行,做好预热准备,同时也能够在中国行结束后继续延续热度。

实际上前两年的畅销书中,比如马东的《好好说话》以及蔡康永的《蔡康永的堂情商课》,都是先在喜马拉雅出了音频节目后,才出版成文字书籍。

对于出版业来说,先出音频有声书将带来三个好处,首先是中间环节减少,作者能拿到更高的收入分成,另一方面纸质书的出版成本是「一锤子买卖」,但音频节目的制作却可以用相对低的成本测试市场反应,最后是读者能够直接参与到作者的内容创作中来,作者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并据此调整内容方向。

也就是说,在这种新的出版模式下,不但能够做到「一IP多吃」,同时每个IP的「成材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供给侧和需求侧相互带动,有声书市场将愈发繁荣。

03全民阅读呼唤「新基建」

这一切来得并不容易。

全民阅读新基建的形成,源自于喜马拉雅的推动。一名在喜马拉雅版权中心工作人员告诉周天财经,从6年开始,他和团队的其他同事们就每隔几个月都会去一家出版社拜访,介绍喜马拉雅有声业务的发展,出版团队的搭建,让他们了解这个行业,一点一点慢慢地去打动他们。

互联网的节奏和传统出版业的节奏很不同,这就意味着,理顺二者的关系,共同建立基础设施,需要喜马拉雅的斡旋推动,他回忆:「17年初的时候谈版权真的非常难。你要去跟他们真的要给他们上课,告诉他们是什么,然后我们主播是什么角色,他们节奏本来比网络公司慢,还要和作者沟通,最开始的时候真的是很艰难。」

「直到19年我们签到了很多大品牌之后,这个事情渐渐的真的觉得做开了就顺手了,很多的出版社现在合作可能绝对第一优先是我们,先来问问你们,不要我们再去问别人,壁垒真的已经建立起来了。」

建立基础设施总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但是拓荒者一旦坚持住了,自然也就能把先发优势转化为壁垒。

实际上,全民阅读的进程,首先是出版行业的数字化进程。喜马拉雅带来的是互联网能力的赋能。比如,书籍、作者个人IP乃至出版社的运营工作。出版社最开始可能只能接受电子书,然后慢慢地接受了有声书。有声书不光是对出版社宣发层面的一个提升,更是整个新媒体布局中的一个探索,让出版社不再固步自封,越来越多的出版社愿意在书后面印上有声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