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文读懂影响力 [复制链接]

1#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部书的读后感,这本书书名叫做影响力,是一本非常知名的书。

“影响力”在中国应该算是一个非常正面的词语,通常我们都说某个人很厉害,某个人非常有感染力,或者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个组织有对别人一种非常正向的感染力或者引导力,我们就称之为影响力。

但是我觉得本书说的影响力其实主要并不是说这个影响力,而应该说是一种比较普通、客观的感染力。也就是说你在你这一生的生活之中,你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哪些东西哪些人的吸引,诱惑或者误导,这个也称之为影响力。

这里面可能更多体现的就是对你的生命生活中或大或小的所有影响力的综合。

从这本书里面通过了很多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一些研究和调研,分析了我们经常随处可见的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影响的事例,所以用来大家做来作为生活的判断是非常有帮助的。

首先要知道我们被影响了,其次知道我们被什么影响了,最后是我们如何防范不好的影响力。

其中里面有好几个例子,我还是非常深刻的。比如他在最后几章提到的”稀缺”的影响力,就解答了我关于社会发展的一个问题的答案,我们经常说整个社会的发展会从低级到高级,比如说我们在小的时候都非常穷,经过改革开放的二三十年,我们经济上获得了一个巨大的增长,那么这个时候如果因为某些原因,我们回到了过去那种贫穷的时代,到底能不能接受?到底会不会有很多人出来反抗?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但是通过这本书,我现在就已经知道了答案。

那么究竟我们生活中容易被哪些东西哪些人给影响到?他们又是如何影响到我们的?这本书给了清晰的分析。

权威

普通人很容易受到权威的影响,这个其实很容易理解,这个权威包括了权威的个人,权威的组织或者权威的国家。但是你会发现有些时候人们在权威下面就失去了最简单的判断思考,会认为权威给定的东西一定是对的,就是要不折不扣的去执行,哪怕我们冷静下来简单的想想都会觉得可能非常不合理。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当一些护士接到了外部的电话,电话里面的人假装是某某医生,告诉护士要给某一个床位上的病人去注射某一种药,实验表明护士会不折不扣的去执行,哪怕这里面明显用药是存在问题的。

经过实验分析,95%的护士会通过电话指导直接去给对应的病人注射相应的药物,哪怕这个电话是外部打来的,哪怕这个药品可能是存在异常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护士会完全绝对的遵从医生的权威,下意识的不会去怀疑医生给的指令是否有误,这就是权威影响的一个重要的例子。

所以这里面其实有非常简单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我们大多数情况会认为权威都是正确的,如果我们根据权威去指导自己的做事,代价都是非常小的,一定是能做好事情的。所以在这个情况下的话,我们往往就不会经过更多层次的思考,就无脑按照权威所说的办事行动。这里面例子就非常多了,比如说我们听命于上级给我们的指导命令,大部分情况下可能这个指导都是对的,但是也有很多情况你会发现他出的特别离谱,但是被指导者可能都根本都没有机会去发现或者发现不了。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政府会给我们下达一系列的命令,那么很多人就会无脑的去支持政府的命令。不管这些命令在当下在面对某一一些群体是否合适,是否合符合法规。这个时候都没有人去质疑了。

我们知道其实很多时候诈骗案件发生,你会发现这些骗子往往都会换装成专家的方式来进行诈骗,比如说他会说自己是法院的某某人,他比如说他会说他自己是警察什么什么的,或者他会以一种更加专业的方式来包装自己,最后的就能形成这个诈骗。

其实我们都知道,当我们只是以普通人的身份跟你交流的时候,大家都会有戒备之心,更不会轻易把自己的钱给掏出来,但是当这些比较虚无不经认证的所谓的权威概念的笼罩下,很多人就会慌作一团马不停蹄的按照对方的套路去走,比如说提供自己的银行卡和密码,或者是转账到某个安全账户等等,这个就是权威下面带来的思考的匮乏。

在这个权威作用下,很多人就会丧失了最基本的思考。因此当工作里面你的同事用老板的权威,用上级的权威来压你的时候,你应该静下心来细细的想一下,这件事情到底有没有意义。而不是完全被所谓的权威牵牵着鼻子走。

这个就是权威带来的影响力,我们在被这种不知不觉中的权威影响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去思考一下?权威是否是真的权威?第二,权威是否真的能指导做好这件事情?

社会认同原理

有一本书叫乌合之众,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本书。老罗也在短视频里面推荐过这本书。所以社会认同原理跟乌合之众这本书其实有很多高度相似的地方。人都是社会动物,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人是羊群里面的每一只羊。在高度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最好的一个生存办法就是跟随大众主流,也就是说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肯定是不会错。所以我们中国整体上会流行着一种大众的趋势。

我记得我刚读书的时候,大概上小学时候就非常流行出去打工,而且村里的青年们基本上都是一波接一波前赴后继做成类似的事情,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去浙江打工可能也变得不那么流行了,那么后面就开始流行做承包一些工程,特别是刷油漆,所以整个村的正值青春年华的小伙就一股脑的都去学油漆。

而这些小村青年,由于信息闭塞、认知能力有限,大部分时候都被裹挟着从众,从事大家认为对的事情。

所以我发现这种社会效应都是一阵接一阵的,当形成一种趋势和潮流,很多人在里面根本不加思考,只要别人在做什么事情,他就跟进,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认同感。

这种社会认同在广告传播学里面会用的非常多,比如现在在市面上能看到很多的广告,都说某某某明星都在用,或者某某某人群都在用,或者是销量排行第一或者销量领先等等。这些都是社会认同原理的使用,在或明或暗里面会告诉你大众都在用什么。而你不跟随大众,你就取得不了社会的认同,你就是异类,而所有人都怕被归为异类。

我们也有很多产品功能也会利用算法或者大数据提供类似于同行都在用、销量TOP等这样的一些推荐营销策略。

其实很多社会认同原理是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好处的。也就是通人,只要跟随大众做选择其实就可以了,往往就会使得自己的利益在平均数以上。

但是社会认同原理非常明显的一个缺陷就是会使人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会有人来利用社会认同原理来诱导或者误导大众。

比如在一些现象与或者广告或者舆论,在里面夹带私活,比如某某明星都在用的产品,实际上这些产品明星会使用吗?明星使用就一定代表其质量好吗?显而易见,都是未必的,但是就是这样的虚假模糊的社会认同感,把所有人都代入了。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钻石陷阱,钻石现在有研究报告已经可以人工合成,并且自然界有大量的资源可以开采。但是聪明的钻石商一方面控制产量,另外一方面大幅度砸钱投入广告营销,用一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把爱情和钻石挂钩,同时找到无数的明星来代言,于是乎,大众都在选钻石来表达爱情,你不动心吗?

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社会认同感,就给了大众一种盲从的自信,而聪明人,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传递自己的影响力,从而夹带私货。

承诺和一致

书里面还讲那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叫做承诺和一致。简单来说就是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追求一致性和承诺,每个人都想说到做到,对自己的承诺严格的执行,做到言行一致。这个正常情况下来说其实是人类生存下来的一个优势,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能之一,但是往往被别人利用了,做成了一种有影响力的东西。

那么是怎么样发挥承诺和一致的影响力的呢?就是先让某个人对某件事情做出一定的承诺,让他自己表述对这个事情的认同,然后再根据这个人已经做了认同的前提下,在推广或者推销其他事情就变得非常简单了,而这个人可能开始压根就不知道自己认同过了。

大多数情况下,承诺和一致对群体和个人都是有利的。就比如说每一个比较大的公司,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那么在员工入职的时候,公司就会充分的去跟这些员工去强调公司的社会使命愿景以及价值观,那么当这些员工都认同了以后,在后面持续的工作期间不知不觉中就会员工就会受这些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而朝着自己之前所承诺过的方向前进。

在有了员工的承诺之后,公司高层在去推进某件事情就会变得非常简单。如果你只是唐突的,突兀的去让某个人来做一件事情,可能员工会因为戒备心理会,因为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而往往会拒绝,但是如果你让员工或者某个人产生了承诺,后面这些员工会在默默的就会完成自己的言行一致的要求,这个就是我们所知道的正常的承诺和一致。

当然,很多人就是利用了承诺和一致,来潜在的影响着你的行为。

这个例子也是非常多,比如说你直接去找你的邻居去募捐支持环境保护的捐助,可能会失败的概率会非常高,但是如果你先在社区里面发放调研问卷,记录一个人做对社会环境保护的看法,那么大概率,他们会认定自己是支持环境保护的。然后你再对他去募捐环境保护捐助资金就会变得非常简单了,概率可以从原来的30%以下提高到60%以上。

达芬奇说过一开始就拒绝,比最后反悔要容易。

所以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如果你对一个事情犹豫不决,或者非常临时的时候,千万不要匆忙的去下决定,去承诺,这个会给后面自己带来非常大的一个坑。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先前的前辈一定会提醒我们要三思而后行,往往就是因为我们仓促的给予了承诺,才导致了我们后面会来自于内心的压力。有了这种言行一致的压力,我们内心深处就会用一切办法来论证之前的承诺是对的。哪怕这个承诺可能只是你临时突发的承诺,哪怕这个承诺是被迫答应的,哪怕承诺是无意间答应的。

很早的时候我就了解过一个社会实验,当你在一个非常人山人海的火车站上面的时候,你想上厕所,但是你有很多包裹不方便携带,那么你直接如果去卫生间那么这个包裹可能被偷的概率会非常大。但是如果你只是随便指定傍边某一个人来帮你看一下这个行李,那么等你回去上完厕所回来以后,百分之百这个包裹都不会丢。

这个就是承诺和一致性的可怕,在这个场景里面你没有用到任何的外力和利益,你只是对旁边的某个人说,麻烦你帮我看一下行李,对这个人来说也没有产生什么明显的利益,但是当有人来偷这个包裹的时候,他会义不容水的站出来来指责这个小偷,就是因为他承诺了帮你看住这个行李,虽然这个事情他对他来说也没什么法律上的约束,但他依然会遵守承诺。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亲身经历的,有一次节假日有一个朋友约我们下午去逛一个公园。我在上午的时候就承诺了他会去,但我后面发现太阳其实特别大,然后到了中午的时候,我小孩也在睡觉。在这个过程里面我就显得特别的焦虑,我一直在想小孩子什么时候能起来能够睡醒,我们好去这个公园,最后我发现小孩子一直在睡,所以我干脆就把他给喊醒来了,喊他去公园,这里面我忽然一顿,其实本质上我可能已经不想去这个公园了,但是就是因为这种承诺和一致导致我你只要想办法去论证我去应该去这个公园,而没有思考我到底需不需要去这个公园。也就是说,当我承诺了想做某件事之后,当某件事已经达成不了我的预期,我脑子里想着的是实现这个承诺本身,而非原来的承诺的目的。

承诺和一致指的就是往往人们会对自己承诺过的事情会去遵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言行一致的,好好,不喜欢出尔反尔。所以一旦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或者采取了某种立场之后,我们会立刻碰到来自内心的压力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言行和它保持一致。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的话,我们明里暗里都会想方设法的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先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所以我所在公司很多聪明的领导来说服一群人去做某件事情,并不是用一些简单的行政命令来迫使这帮人去做某件事。大家都知道强扭的瓜不甜,如果阴奉阳违的话事情未必能做的好,所以聪明的领导都会采用同一种方式,就是先让每个同学都认同这件事情的价值。

在这个前提达成一致以后,就拥有了这一群员工的承诺,那么当这群人坚定了自己的立场和方向以后就会全力以赴来达到这个目的,哪怕期间碰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都不会简单的退缩。我们在做大项目的时候,会有一个比较正式的KO环境,其实本质上就是把一个项目放到正式的场合,获得所有参与者的承诺和一致。

所以真正是不可能说服一个人的,真正说服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自己相信这件事情。所以承诺和一致真的在工作、做人之中都非常重要,一定要明白这个底层的逻辑,才能真正的去推动和协同一群人去做好一件事情。

除了正向的例子之外,还有一些反例,我现在也恍然大悟了。

我经常会碰到我们的一些产品,目标非常的不合理,提出的需求也极其非常的不合理,可能是个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个是有问题的。但每次我发现去跟这些产品沟通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其实不是傻,但他们根本会把自己逻辑绕进去,一定会咬牙会去坚持做这一件事情,从各个角度去论证一件明显是失败的产品或者目标。

我有些时候都比较好奇,为什么这么一件明显存在逻辑上不合理的事情,有人依然会花这么大的精力去做呢?而且明明看起来都没有任何结果的。现在我明白了,就是因为一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承诺了某一个目标。那么他们就会持续的去为这件事情去付出,尽管在我们实际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已经发现这件事情是有问题的,是没办法实现真正的价值的,但是产品经理依然会不顾一切的用各种手段来论证这个产品的正确性。这就是因为他在一开始就陷入了这个承诺和一致的陷阱里面。

还有我们最近非常流行的PUA就是一种承诺和一致的滥用。一般的场景下,你的老板或者主管不会直接指着你的鼻子骂你这个低能,你这个弱智。而通常情况下,精明的老板或者主管会先找到你一个比较小的一个工作上的一些漏洞,或者某一个能力点的不足。然后充分表达你这个工作上的漏洞和能力上的不足对公司或者团队带来了多大的损失。

然后让你认同这个疏忽或者疏漏或者能力不足给团队带来的负面。当这个承诺形成的时候,最可怕的地方也就来了,也就是他让你对自己的能力缺失和工作能力的不足做了一个承诺和一致。

随后他就可以开始第二个阶段,因为你已经对你的这一次失败有了一个自我否定,那么主管会继续用各种各样的其他的情况来继续否定你。最后主管会老板会找到一个适当例子来表明他给你给予你很大帮助。然后就形成了这么大的一个画面感:你能力非常差,但是老板依然不嫌弃你,还给了你很大的帮助,那你是不是要对老板感恩戴德,继续努力,继续卖命呢?

所以这个承诺和一致的可怕性并不是说你坚持你的承诺会有什么问题,往往当你陷入了这个咋状态以后,即使你当初承诺的目标的价值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或者极其不合理,你依然会想方设法的去完成这个目标而不顾客观性。

所以在做承诺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慎重的。不仅是这个承诺完不成怎么办?而是当你给出了这个承诺以后,你内心里面就会有压力,去往这个方向去努力,而恰恰这个可能成了别人利用你的一个陷阱。

互惠原理

互惠原理指的是我们人类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希望去欠别人的人情,所以就会一个互惠的这么一个心理因素存在。

别人帮助了我们一些忙,我们在内心里面就会有一种亏欠的感情,在机会适当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投桃报李去回馈帮助过我们的人。

我记得我一个家庭富裕的高中同学就跟我说过,做人要先给予别人,然后可以多次从别人那里获取利益。这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现实的互惠原理。

当然这里面就有很多技巧了,并不是我们一定能够真真实实在在的给用户以福利,然后别人来回馈我们,很多时候我们会利用了这么一些取巧的办法,甚至什么都不用付出,就能让对方安心为我所服务。

比如说我们想当想让一个人来帮我们完成一个请求的时候,可能会比较艰难,那么我们会先请求对方帮助我们一个很大的一个忙,我们也知道对方下肯定会拒绝。对方拒绝之后,我们再提一个小的一个要求,这个时候由于互惠原理对方会觉得亏欠了我们什么,所以当一个小忙不痛不痒的时候,他就会愿意去帮了。

比如作者在一个学校里面去调研,你愿不愿意一年里面每月抽一天的时间去鉴于少年犯上课,很多人都是不同意的。所以退而求其次,当作者提出了每年去带一群少年犯去动物园逛一圈,在这个对比之下,大部分学生就选择了同意后者。

我现在突然发现,其实很多人在平常的工作中就利用了这种互惠原理。比如说我们产品经理在想提一些小的临时的需求之前他会提一个非常大的一个需求,我们果断会去拒绝,然后她会继续再提出这个小的需求,我们就会由于亏欠对方大的这个需求没有完成,所以转而改变自己的原则去支持他这个小的需求。而我们全然忘记了我们之前打过的约定是不能够在迭代期间穿插任何未经评审的需求。

有时候都不用产品经理开口提,我们自己都会陷入互惠陷阱里,我们站在研发的角度来看产品需求,产品需求实提了非常多,那么我们知道其实肯定不能够全部完成,所以我们就会去有一些内心的亏欠感,所以我们尽量的就往里面去叠加需求之后,我们发现不仅连最基本的需求都每次都拖拖拉拉,我们就陷入了一个互惠的陷阱。

通过这样的方式,先提大的请求,使得对方有亏欠心理,然后顺利提出小的请求,对方会欣然答应。

所以,如果你想跟对方结一笔钱,不妨第一次开口就多借一些,比如你想借1万块,你开头就要5万,当对方拒绝后,你表示理解对方的难处,提出只要1万就好了,这个时候有极大的概率是可以实现的。而你本来的目标,其实就是借1万块。

稀缺

稀缺是一种极其强大的影响力。因为稀缺往往导致需求的平衡,就是有很多人都会去想要这样一件东西,但同时这些东西的数量又很少,因此当你有机会去竞争这些东西的时候,你就会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全力以赴。这个在不知不觉中这个稀缺就对你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

当然,稀缺是有一个前提的,并不是因为数量少就叫稀缺。比如我们有很多的例子可以来反证,我们知道每一片树叶他都是不会相同的,那么意味着对于某一定特定的树叶来说,它是整个世界上绝无仅有了,但为什么这片树树叶如此稀缺却没能达到大家都认为它值一个高价呢?

所以稀缺是有两个前提的,第一个是稀少。第二个是价值共识。

数量稀少是一个前提,比如说空气无处不在。虽然空气很宝贵,但是我们不能说空气是稀缺的。第二个前提就是大家要对这一个物品的价值达成一定的共识。这个共识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营销宣传的,比如说黄金,由于客观上的问题,黄金金属量本身是稀有的,同时黄金的性能也是比较稳定的。这几个客观上的性能就给黄金带来了一般等价物的价值共识。还有一个例子是钻石,钻石虽然产量非常多,但是由于某一些高层的控制产量稀少,同时由于大规模的宣传导致了人们对钻石的价值形成了共识的,所以数量稀少和价值共识就导致了稀缺性。

但刚才说过的树叶、垃圾堆里的一只破瓶子以及我旧的有年代感的破鞋这些就是虽然稀少,但是它没有达成价值共识,所以它依然不是不能说是稀缺的。

稀缺会导致一种严重的管窥效应,管窥效应指的就是你把所有的记注意力都集中在稀缺的这个物品上,那么你可能对其他东西就放任而不见了。

这里面有本书《稀缺》提到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说为什么穷人会继续贫穷下去,然后富人会越来越富。里面有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就是因为稀缺,穷人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所以把每一分钱都物尽其用,而不会把这些这份钱用到了一些所谓的精神的虚拟的消费上面,比如说穷人的钱就会用来购买具体的衣食住行,而不会想到去投资自己的大脑,去买书,去购买知识,付费去看电影,但是往往一个人的格局是想要打开就必须依赖自己的精神知识财富。

但恰恰是穷人因为自己的管窥效应,没有办法打开自己精神知识财富的钥匙。所以导致穷者越穷,富者越富。而富人往往因为钱对自己来说已经不是稀缺的,所以富人会更着眼于对自己整体财富的增值,自己精神文明的上面会花很多钱去购买书,投资,投入教育等等,那么这样就进一步导致富人的财富基座和内在能力更加坚定,并且财富逐渐上升。

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互联网从业者,你会发现这个互联网创业者本身由于业务特别繁忙,所以时间可能相对来说会更加宝贵。但是我们会依然发现很多互联网从业者在下班完以后可能还是会刷手机,刷玩游戏玩到凌晨1点2点。这是什么样的一个原理?理论上这些互联网从业者都这么繁忙,下班以后本来就很晚了,更应该早点休息以具备更好的精力,为什么这些从业者还会依然乐此不疲的通宵熬夜呢?

这里面的答案我相信就是稀缺。其实对于互联网从业者来说,最稀缺的恰恰就是时间。我们随着常见的和的说法,其实也都不是空穴来风。所以实际上会导致这一帮从业人员自由时间非常的稀缺,除了上班时间就是睡觉休息,自己能掌控的时间可能很难得,像其他传统公司一样5点下班,能够很顺便的吃一个晚饭,聚个餐,跟朋友小酌,跟家人小聚,看看电视等等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时间上的稀缺就会给互联网从业人员形成了一个管窥效应。也就是说互联网员工通常会被这种时间上的稀缺效应所聚焦,那么在下班以后怎么样才能够书充分的利用这个碎片时间,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那就是继续使用自己非常擅长的互联网来使用这些碎片时间。

比如刷短视频,比如打游戏。这些既能够让自己得到放松的同时,也更多的让自己有了一些空余时间的感觉。

而往往由于过度聚焦于这些娱乐工具上面,所以导致不知不觉中时间就会变得更快,甚至是整夜整夜的刷手机玩游戏或者是看电视剧,看起来显得非常不正常,但实际上就是因为互联网从业者的稀缺时间造成了这种焦虑感,在不断刷手机玩游戏中在不知不觉中扩大了这种疲劳度。

稀缺还有很多现实的例子。

比如在网上有很多的观点,大部分网民就认为比如说我们如果与台湾打仗,倒退20年也是值得的,反正那个时候大家过惯了穷日子,又怕什么呢?虽然这种话是无法证伪的,因为我没有办法真正倒退到20年去看,但是通过这本书的观点我们就能知道到底会变成什么样?

这里面的核心就是文章中提到的稀缺的概念。稀缺其实有两个维度上的意义,第一个是本身就稀缺。另外一种是他原来有很多,但是因为需求或者其他方面的影响,导致了他变得越来越少,两种稀缺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

比如黄金等贵重物品,他从历史到现在都是一种稀缺的产品。人们对这种稀缺的产品是极度有渴望的,另外一种就是当人们过惯了锦衣玉食,过惯了自由的日子,这个时候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剥夺了他自由或者他的富裕,而达到了贫穷这个时候这种稀缺心态是会翻倍翻十倍的,更加影响着一个人的决策。

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是从穷苦生活到了富裕的生活,这个时候你剥夺了他富裕的生活,那么这个时候对于这种富裕的稀缺会极大的占用他的大脑,使得他完全没有办法回到过去。

所以当人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之后,你想再让人们回到穷苦的日子,这个其实所有人们都无法接受的。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才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变革和动荡。并不能简单的用一句话,原来大家都穷过,在穷一次又怕什么来概括。

所以稀缺确实会使人专注,但同时也会引起巨大的管窥效应,这个是我们非常要重视的。

综上所述,《影响力》是一本好书,值得多读几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